南美天文中心年轻科研人员在《自然-天文》杂志上发表黑洞及周边吸积物质研究综述

Claudio Ricci博士是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通过全球公开招聘计划支持的博士后,近年来他致力于利用X射线卫星NuSTAR开展黑洞和活动星系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本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 •天文》发表了Claudio Ricci博士与西班牙加纳利天体物理研究所Cristina Ramos Almeida博士合作撰写的综述文章,介绍最近十年来利用X射线卫星数据和红外数据,在黑洞及其周边吸积物质等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和他们的最新发现。

在大质量星系的中心(核区)往往都有超大质量黑洞,但这些黑洞被其周边大量的气体和尘埃遮挡,很难对其进行直接研究。现已知道这些核周(Circum-nuclear)物质最终都会被黑洞吸积并变为助其生长的原料,因而它们的具体结构和详细的演化过程是近年天体物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南美天文中心的Claudio Ricci博士和西班牙加纳利天体物理研究所的Almeida博士最近应《自然•天文》杂志邀请,撰写此研究领域的综述文章,重点是结合他们所获得的X射线和红外波段的研究数据,深入分析超大质量黑洞近邻物质的细致结构。这两个波段的观测对于黑洞研究具有特殊的互补性:前者是在距超大质量黑洞很近的区域内产生,因此可以用来研究辐射的吸收和反射;后者则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核周的星际尘埃的物理状态。

黑洞是一个引力非常强大以至于光都无法逃离的时空奇点,因此它本身在所有电磁波段都是“黑”的、不可见的。根据广义相对论,一个物体如果有足够大的质量和密度,就会坍缩成奇点,形成黑洞。大质量恒星在其演化晚期会发生坍缩,遗留的残骸如果其质量超出一定限度,则可形成恒星级黑洞。黑洞产生之后会通过不断地吸积周边的物质或者和其它黑洞发生合并,从而不断长大(质量增加),并可能成长为百万太阳质量级的超大质量黑洞。观测上第一个被确认的黑洞是天鹅座X-1,大约为15倍太阳质量(图1)。而银河系中心有一个大约430万太阳质量的黑洞,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射电源射手座A*。

尽管黑洞本身不可见,但它和周边物质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天文学家们能够观测到的辐射和其它物理现象。核周物质在掉入黑洞的过程中将形成高温吸积盘、冕区、发射线区域,从而能够在很宽的波段范围产生明亮的辐射(即活动星系核,简称AGN),这些辐射通常是人们用来研究黑洞和核周物质的重要手段(图2)。

Ricci和Almeida的这篇文章总结了最近十年内在此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特别是由最新和最先进的X射线及红外观测设备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和成果。两位作者深入讨论了核周物质的各向异性、成团性,以及它们与宿主星系通过气体的吸积和喷流所产生的关联和互换。同时,他们也特别提出AGN极区的尘埃辐射最有可能是由黑洞吸积所产生、由辐射压驱动的喷流所引发的。未来更先进的设备将有助于更深入地观测AGN的核区,从而更好地理解核区如何把宿主星系与中心黑洞联接起来。尤其重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詹姆士•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将能够在红外波段探测到极区尘埃的结构和演化,而筹备中的空间X射线卫星项目XARM和Athena计划所配备的高分辨率光谱仪,将可以用来更好地研究气体和尘埃的性质。Ricci博士正是因为在此领域有突出的贡献而受邀撰写综述文章。他的贡献包括最近关于被尘埃遮挡天体性质的突破性研究,以及星系并合能严重影响超大质量黑洞附近气体和尘埃的重要发现。

能够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这样的综述文章,通常是作者本身的科研工作和积累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标志之一。尤其对于像Ricci和Almeida博士这样的年轻学者而言,更是他们在这个领域内有突破性创新和建树的可喜成果。

图1:黑洞天鹅座X-1与其周围吸积盘、喷流等的示意图。这个黑洞是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坍缩形成,它还在持续地从其附近的蓝色恒星吸积物质并不断长大。图片来源于NASA/CXC/M. Weiss.图2:根据观测结果推算出的活动星系核在赤道和极区方向的结构模型示意图。从中心到宿主星系分别为: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冕区、宽线区、涡旋区、窄线区。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化学成分或者密度。图片来自于综述文章 Almeida & Ricci (2017, Nature Astronomy).

本综述文章链接为: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17-0232-z

中智联合博士后揭开宇宙黑暗时代神秘面纱

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中智中心)第一期中智联合博士后、现上海天文台研究员、中科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青年俊才候选人郑振亚博士参加的超高红移窄带巡天项目:“宇宙再电离时期的莱曼阿尔法星系”(简称LAGER)取得突破性进展。此项目得到了中智中心第一期联合研究基金为期两年的支持。郑振亚博士在智利从事中智联合博士后工作期间,作为中智天文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申请到CTIO 4米望远镜时间10晚,麦哲伦时间4晚,获取了大量高质量的观测数据,为此项目的开展和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项目由科大王俊贤老师提出,郑振亚博士作为共同组织者和主要参与人,负责申请望远镜时间、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具体工作,通过中国,智利,美国的合作,正在借助智利的CTIO 4米口径光学望远镜和自己定制的窄带滤光片(中心波长大约9640Å,宽度约95Å)对四个天区进行窄带巡天,寻找宇宙年龄8亿年左右(红移7左右)的莱曼阿尔法发射线星系(Lyman alpha emitting galaxies)。目前已经完成的第一个天区的观测结果即给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红移7 Lyman alpha星系样本,并由此发现在该宇宙年龄处,宇宙星系际弥散介质中氢的电离比例为约50%。这一结果已经发表在国际一流天文杂志ApJL上,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以“遥远的星系揭开宇宙黑暗时代末期的面纱”为题专门撰文报道了此项研究突破。研究同时被美国天文学会AAS Nova Journals Digest栏目推荐介绍。


图1:宇宙演化示意图,时间是从左到右演化。左边的亮点是大爆炸,也就是现有宇宙学理论认为的宇宙开端。中间蓝色的区域是本文介绍的黑暗时期,此时宇宙中大量的中性氢会吸收大量可见光使得我们很难看到这个时期的星系。直到大部分的中性氢被来自恒星或星系的紫外辐射电离成质子和电子后,宇宙才显得“透明”起来。图中黄色方框区域体现的是宇宙的再电离的完成时间。从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再电离是一个逐步完成的结果,并且星系的紫外辐射会电离出一个个的空泡,而不是一个均匀的电离过程。郑振亚的结果支持了这一理论猜测。图片来源:https://www.noao.edu/news/2017/img/distant-universe.jpg

我们的宇宙在大爆炸后约三十万年时进入了一个黑暗时代(图1中的蓝色区域)。此时的宇宙充满了大量的中性氢。在引力的作用下,一部分中性氢会形成恒星甚至星系。可是中性氢大量吸收了恒星和星系发出的可见光,导致我们几乎探测不到这一时期任何天体,显得十分“黑暗”。这团中性氢像雾霾一样阻止了天文学家看清楚宇宙黑暗时代的星系。直到恒星形成释放的紫外光子把此时宇宙里的中性氢电离为质子和电子后,宇宙才终于对可见光“透明”了起来,这一过程叫做宇宙的再电离。

图2:图中白框指示的是郑振亚团队发现的23个Lyman alpha星系候选体位置。右边是最亮的两个源放大后的图像。图片来源:https://www.noao.edu/news/2017/img/LAGER-full-composite.jpg

宇宙何时从黑暗时代进入再电离时代,不但是宇宙学的基本的问题,也是星系形成演化,恒星形成等领域的重要前沿问题。关于再电离的一个可行的研究方法是寻找高红移的恒星形成星系,尤其是莱曼阿尔法发射线星系。越古老的莱曼阿尔法发射线星系,越能帮助我们理解宇宙再电离的细节。

红移7左右的发射线星系非常稀有。尽管窄波段巡天的方法可以有效的从图像上分辨出发射线星系候选体,目前天文学家已经在红移6.6处发现了近百个发射线星系,但是在红移7左右的相关研究一直进展缓慢,在2006年到2012年间,天文学家发现了20多个红移7的星系候选体,只有3个星系被确认处于这一红移时期。此巡天项目的第一篇文章就给出了23个红移7的Lyman alpha 星系候选体,成为这一领域最大的样本。后续光谱观测表明样本中至少70%的星系被确认处于这一时期(Hu et al. 2017)。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宇宙年龄8亿年到10亿年的过程中,亮的Lyman alpha星系数量变化不大,而暗的星系变化显著(图3)。这一方面表明宇宙再电离在红移7左右并未结束,也表明电离过程可能不是均匀发生在宇宙各个区域,正在被电离的宇宙也许充满了一个个被电离的泡泡(参见图1的黄色方框区域的示意)。

图3:高红移宇宙Lyman alpha星系光度函数。郑振亚博士的工作是图中的红色原点。可以看到红移7左右Lyman alpha星系光度函数是分段的。相对红移6.6的时期,红移7左右Lyman alpha星系在暗端有强烈演化,而亮端演化不大。图片来自这一巡天项目的文章,第一作者是中智中心博后郑振亚。

科大王俊贤老师发起的这个高红移巡天项目开始于2012年。这些年来,这一项目团队系统的开展了设计定制滤光片,申请观测,光谱认证等,这一项目是世界上该红移处唯一的大天区巡天。这个项目以极高的效率和成功率前所未有的提高了在红移7左右的Lyman alpha星系样本数量。考虑到这个样本还只是LAGER巡天项目四个天区中的一个天区的结果,可以预见这一项目还会向我们展示更多早期宇宙的故事。

图4: Materion公司定制的窄带滤光片,正要被装到暗能量相机上。这个滤光片的中心波长是9640Å,宽度大约95Å。这一设计是为了找到红移7的发射线星系的同时避开大气的OH线污染。图片来源:http://astro.ustc.edu.cn/news/201603/W020160314319626554087.jpg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上海天文台郑振亚研究员(中国科大2012届博士毕业生,中智中心第一期博后),同时也是LAGER项目的共同组织者。这一项目得到了中智中心第一期联合研究基金项目的支持。

相关文章:
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041-8213/aa794f
https://arxiv.org/pdf/1703.02985.pdf
https://arxiv.org/pdf/1706.03586.pdf

参考文献:
https://www.noao.edu/news/2017/pr1703.php
http://astro.ustc.edu.cn/news/201603/t20160314_238496.html
http://www.ctio.noao.edu/noao/content/Properties-N964-filter
http://news.ustc.edu.cn/xwbl/201707/t20170712_280146.html

中智联合博士后Claudio Ricci发现并合星系中的黑洞被“雾霾”笼罩

This illustration compares growing 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in two different kinds of galaxies. A growing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in a normal galaxy would have a donut-shaped structure of gas and dust around it (left). In a merging galaxy, a sphere of material obscures the black hole (right).

Credits: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of Japan

Black holes get a bad rap in popular culture for swallowing everything in their environments. In reality, stars, gas and dust can orbit black hole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until a major disruption pushes the material in.

A merger of two galaxies is one such disruption. As the galaxies combine and their central black holes approach each other, gas and dust in the vicinity are pushed onto their respective black holes. An enormous amount of high-energy radiation is released as material spirals rapidly toward the hungry black hole, which becomes what astronomers call an 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

A study using NASA’s NuSTAR telescope shows that in the late stages of galaxy mergers, so much gas and dust falls toward a black hole that the extremely bright AGN is enshrouded.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 gravity of the two galaxies slows the rotational speeds of gas and dust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orbiting freely. This loss of energy makes the material fall onto the black hole.

“The further along the merger is, the more enshrouded the AGN will be,” said Claudio Ricci, lead author of the study published in the Monthly Notices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Galaxies that are far along in the merging process are completely covered in a cocoon of gas and dust.”

Ricci and colleagues observed the penetrating high-energy X-ray emission from 52 galaxies. About half of them were in the later stages of merging. Because NuSTAR is very sensitive to detecting the highest-energy X-rays, it was critical in establishing how much light escapes the sphere of gas and dust covering an AGN.

The study was published in the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Researchers compared NuSTAR observations of the galaxies with data from NASA’s Swift and Chandra and ESA’s XMM-Newton observatories, which look at lower energy components of the X-ray spectrum. If high-energy X-rays are detected from a galaxy, but low-energy X-rays are not, that is a sign that an AGN is heavily obscured.

The study helps confirm the longstanding idea that an AGN’s black hole does most of its eating while enshrouded during the late stages of a merger.

“A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grows rapidly during these mergers,” Ricci said. “The results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ysterious origi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black hole and its host galaxy.”

NuSTAR is a Small Explorer mission led by Caltech and managed by NASA’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for NASA’s 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 in Washington. NuSTAR was developed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Danish Technical University and the Italian Space Agency (ASI). The spacecraft was built by Orbital Sciences Corp., Dulles, Virginia. NuSTAR’s mission operations center is at UC Berkeley, and the official data archive is at NASA’s High Energy Astrophysics Science Archive Research Center. ASI provides the mission’s ground station and a mirror archive. JPL is managed by Caltech for NASA.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NuSTAR, visit:

http://www.nasa.gov/nustar

http://www.nustar.caltech.edu

转载自https://www.nasa.gov/feature/jpl/merging-galaxies-have-enshrouded-black-holes

“智利周”天文专场活动

2016年9月初,智利外交部在华举办了促进中智经贸、文化、科技交流的大型“智利周”活动,天文交流是其中一项重要主题。应“智利周”组委会邀请,智利外交部科技事务主管Juan Carlos Aguirre先生、智利科委天文分部负责人Luis Chavarria博士、智利天文学会主席EzequielTreister教授、智利大学天文系主任Guido Garay教授、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学Maximiliano Moyano教授,智利圣玛丽亚技术大学Mauricio Solar教授,智利迭戈波特尔斯大学Roberto Assef教授,智利安托法塔斯卡大学Eduardo Unda教授一行于8月28日至9月4日来华参加“智利周”活动。智利天文代表团在华期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作为地方主接待单位,协助了代表团的天文交流活动日程安排。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薛随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中心首席科学家黄家声研究员以及智利驻华大使馆领事Eduardo Sliva先生陪同下,代表团拜访了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在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进行了考察访问和学术交流,并参加了由“智利周”组委会与国家天文台联合举办的天文专场学术报告会。
8月29-30日,智利天文代表团赴贵州参观了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大科学工程。FAST项目科学家李菂研究员详细介绍了FAST项目的工程概况、运行管理及科学目标等,智利代表团对FAST的建造水平、技术创新及预期科研等表示由衷的赞叹。9月3日,智利天文代表团访问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参观了我国大科学工程LAMOST望远镜,对我国现代化观测设备的设计理念和规模表示赞叹。

 

 %e5%9b%be1%e5%b7%a6 %e5%9b%be1%e5%8f%b3
    参观FAST望远镜合影  LAMOST望远镜参观访问兴隆观测站合影

 

8月31日,智利天文代表团访问国家天文台总部,就中智双边天文合作进行了座谈。席间薛随建研究员、Ezequiel Triester教授、黄家声研究员分别对国家天文台天文发展、智利天文发展和中智天文合作方面做了介绍。代表团其他成员也分别展示了其所在学校天文研究成果,并与我台科研人员进行了交流。当日下午,智利大学天文系主任Guido Garay教授在国台做了题为“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学术报告,与国台学子们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e5%9b%be2%e5%b7%a6 %e5%9b%be2%e5%8f%b3

国家天文台中智双边座谈会合影                                           智利大学Guido Garay教授学术报告

 

9月1日上午,智利天文代表团访问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KIAA),与所长Luis Ho教授、副所长吴学兵教授等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下午,代表团拜会了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蔡嘉宁参赞及美大处蒋德华处长等与智利代表团进行了座谈,对进一步加强中智科技合作特别是天文合作进行了讨论。蔡嘉宁参赞对两国之间在天文领域的合作成绩以及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代表国家天文台获得在智“国际科研组织”地位表示赞赏,并期待双边科技联委会机制促成更广泛领域的科技合作。随后代表团拜会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与曹京华局长,于润升副局长以及美大处孙辉处长、宁博伦副处长等进行了座谈,双方积极肯定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已取得的成绩。曹京华局长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南美天文中心这个平台,进一步开拓其他领域的科技合作,得到智方的积极回应。

%e5%9b%be3%e5%b7%a6 %e5%9b%be3%e5%8f%b3
智利天文代表团拜访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合影 智利天文代表团拜访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合影

9月2日上午,“智利周”天文专场活动:“智利–星星之国”研讨会在北京瑰丽大酒店举行,智利代表团和来自中国天文界的近50名科学家及学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智利前总统弗雷先生首先做了开场演讲,强调智利历届政府,致力推动天文国际合作的政策理念,随后,国家天文台薛随建副台长致辞回顾了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成绩;智利驻华大使贺乔治先做了关于两国科技合作前景和展望的演讲。会上,智利天文学会主席Ezequiel Treister教授,智利外交部科技事务主管Juan Carlos Aguirre先生向中国天文界展示了智利天文的优越条件和智利各天文台现状。智利迭戈波特尔斯大学Roberto Assef教授,智利大学天文系主任Guido Garay教授介绍了中智联合科研项目和南美天文中心在智运行进展。会议期间,来自中国各地的天文科学家也与各位智利代表积极交流,探讨科研进展,寻求未来合作机会。

%e5%9b%be4%e5%b7%a6 %e5%9b%be4%e4%b8%ad %e5%9b%be4%e5%8f%b3
智利前总统弗雷先生致辞 中智科学家学术交流

本次“智利周”天文专场活动,对进一步加强了中智双方对彼此天文发展状况的了解,促进了中智天⽂科研交流合作有重要意义。南美天文中心将充分发挥其在南美科研合作平台作用,为中智天文合作提供便利,为壮大中国天文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科院副院长谭铁牛一行视察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


        应智利国家科委(CONICYT)、智利大学、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中心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谭铁牛于5月6~8日 率团访问智利。上海天文台台长洪晓瑜、中国驻智利使馆科技专员陈小鸥、南美天文中心主任王仲,副主任王炜,麻省理工苏萌博士等人陪同。
        5月6日,谭铁牛副院长一行先后会见了智利国家科委主任Mario Humuy教授、参议院科技创新与电信委员会主席Guido Girardi先生,对两国之间的天文合作和更广泛领域的科技合作展开深入讨论,达成系列共识。去年12月,谭院长曾在北京接待Girardi先生访问中科院,此次回访进一步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将推进科技合作更加深入。
        随后,谭铁牛一行访问了智利大学,与智方讨论了南美天文中心的运行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视察了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听取了中心主任王仲关于中心的整体情况汇报和朱磊、于立鑫博士关于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的详细汇报。谭院长高度肯定了中心三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成绩,向中心代表国家天文台取得在智国际组织地位表示祝贺,并指示中心应放眼未来,长足发展。谭院长还亲切慰问了在智访问学者和工作人员,与他们进行了座谈,并鼓励大家积极为中心的发展建言献策。
        谭铁牛一行还参观了智利圣塔玛莉亚大学,并调研“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就数据中心的性能和运行情况提出了专业的见解和长期规划建议。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是南美天文中心在智建设的第一个实体中智合作项目,具备宽带传输、海量存储、高性能计算等天文大数据处理功能,可使两国科研人员即时分享在智运行的国际先进天文观测装置所产生的科学数据,从而开展最前沿的天文学研究。谭铁牛还会见了中国驻智利大使李宝荣、智利科学院院长Maria Teresa Ruiz女士等,就中智科技交流和南美天文中心的发展交换了意见。
        5月7-8日,谭铁牛一行赴智利北部参观了位于海拔5060米高原的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天线阵(Atacama Large Millim eter/sub-millimeter Array,缩写为ALMA)和位于海拔5200米高原的阿塔卡玛宇宙学望远镜(ACT)、宇宙大尺度巡天望远镜(CLASS)和北极熊(POLARBEAR)等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望远镜。
        谭铁牛与驻站天文学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多方面了解这些望远镜的功能和目的,实地考察了66面望远镜天线同步工作的情形。大家切身感受到台址的优良性、望远镜的先进性能、配置的光谱相关及干涉成像设备的高效率等,其国际一流台站先进的管理运行、工作人员的敬业和专业素养也给谭院长留下深刻的印象。
         智利因其特殊优越的地理条件、长期稳定的政府支持与开放的政策,是世界各国竞相建立大型地基天文观测设施的理想场所。欧南台和美国等在智天文台站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近年天文科学的发展贡献巨大。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作为国家天文台在智利的代表已获得在智国际科研组织地位,具有了在智建设和发展天文台站及观测设施的资质。在院领导以及全国天文界的支持下,中心必将为发展壮大中国天文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

 

中科院副院长谭铁牛视察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

谭铁牛会见智利参议院科技和创新委员会主席

12月15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谭铁牛在北京会见了智利参议院科技和创新委员会主席吉多•希拉尔迪一行。

谭铁牛首先对希拉尔迪来访表示欢迎。他回顾了中智两国政府间高层往来以及中科院与智利科技界的交流情况,并对日益密切的中智科技合作给予了肯定。他高度评价希拉尔迪在促进中智两国科技发展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并希望其发挥影响力,继续推动中智双方在天文、新能源及极地领域的合作。他还对希拉尔迪邀请中科院优秀科学家赴智利参加该国“未来科技大会”表示感谢。

会见中,谭铁牛还介绍了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及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并向智方重点介绍了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他希望智利科技界能够利用这些人才计划来中科院工作和学习,以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将中智两国的科技合作推向深入。

希拉尔迪表示,智方非常重视对华科技合作,他对双方在相关重点领域的科技合作充满期待。他表示,愿意积极推动智利科技人才来中科院工作和学习,并希望中国能有更多杰出的科学家赴智利介绍中国在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国家天文台,华为集团以及智利驻华使馆相关人员参加会见。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张亚平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和智利

应美国圣地亚哥动物保护研究所、哥伦比亚植物园联盟和智利国家科委等机构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于9月9日至18日率团访问了美国、哥伦比亚和智利。

访美期间,张亚平应邀出席美国圣地亚哥动物保护研究所40周年纪念研讨会活动,并就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这一主题作了题为Genetic Insight into Domestication of Animals的特邀学术报告。访问期间,张亚平还与该所所长Douglas Myers就一系列合作事宜进行了会谈,并参观了该所实验室。

访问哥伦比亚期间,张亚平与哥伦比亚植物园联盟主席Alberto Gomez及波哥大植物园主任举行了会谈。波哥大植物园主任向代表团详细介绍了植物园的发展战略、创新举措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重点阐述了其在促进哥伦比亚社会和环境发展方面所起的重要独特作用。张亚平重点介绍了中科院在植物资源保护的研究工作及在全国植物园事业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希望双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会谈结束后,代表团一行还参观了哥伦比亚波哥大植物园,实地了解了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进展情况。

访问智利期间,张亚平会见了智利圣玛利亚理工大学校长,并与我驻智利大使李宝荣、智利华为分公司有关负责人等共同出席了中国智利天文大数据中心揭牌仪式。各方一致认为,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的运作将促进中国和智利在天文领域的发展。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具备宽带传输、海量存储、高性能计算等天文大数据处理功能,可使中智两国科研人员即时分享在智运行的国际先进天文观测装置所产生的科学数据,从而开展最前沿的天文学研究工作。

张亚平一行还会见了智利国家科委主席Francisco以及执行主任Nicolai,双方共同回顾了2012年签署协议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并对中智双方科学家的努力给予了认可。双方同意继续以南美天文中心为平台开展在天文领域的深入合作,并就推动双方在灾害防治、极地研究、可再生能源、高能物理等其它领域的合作达成共识。会谈结束后,张亚平和Nicolai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中智关于科学与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

应智利国会邀请,张亚平在智利国会议事厅作了题为《中国的科技与创新》的主旨报告,向智利科技界详细介绍了近些年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和挑战以及中科院在中国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和改革举措。报告引起智方强烈反响,有效传播了我国和中科院的科研成就和人才政策,对吸引智利青年科学家来华访问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代表团一行还访问了智利教育部,会见了智利教育部副部长。

访问期间,张亚平还拜会了驻智利大使李宝荣。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国家天文台以及华南植物园相关负责人参加了访问活动。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2015年理事会工作会议召开

  1218日,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简称南美天文中心或中心)2015年理事会工作会议在国家天文台顺利召开。中科院副院长、中心理事长丁仲礼参加了会议并对中心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及切实的指导。会议由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中心副理事长曹京华主持,来自院机关、国家天文台(含国台总部、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南京天文技术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共计30余人出席了会议。 

  理事会首先听取了中心主任王仲研究员对中心总体工作进展、首席科学家黄家声研究员对中心科研进展所做的汇报。然后对中心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中心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今后的工作计划等进行了充分的审议和讨论,并给予了切实的指导和建议。理事会还审议通过了理事增补申请。 

  南美天文中心运行两年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内人员派出、国际人才(包括中智合作博士后项目)招聘、申请在智国际大中型望远镜观测时间、科研成果产出、科研合作项目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特别是,中心与智利圣玛利亚理工大学、我国高科技民营企业华为(智利分公司)三方合作,实施建设了有相当显示度的中智合作项目,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20155月,李克强总理和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在智利共同见证数据中心签字仪式,数据中心为见签活动的首个项目。715日,数据中心核心组成部分(高性能服务器)成功接电。915日,张亚平副院长、我国驻智利李宝荣大使和圣塔玛莉亚大学校长恩萨利达共同为数据中心正式揭牌。该系统运行稳定,经受了8.3级地震的考验,已于11月下旬正式进入软件调试和试运行。 

  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是我院实施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的海外项目,于201310月由白春礼院长在智利主持了成立揭牌仪式。南美天文中心为我院设在境外的非法人研究单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依托单位为国家天文台,主管部门为国际合作局。 

  南美天文中心将继续积极投入,努力搭建中国与智利、与南美其他国家之间科技合作的良好平台,促进我国天文的发展。 

更多相关报道请点击

??

图1:会议现场

??

图1:会议合影

中智联合科研项目征集

为了更好的推动中智天文科技合作,积极促进中智两国天文发展,南美天文中心(CASSACA)会同智利天文学会(SOCHIAS)面向中智天文学家征集中小型天文科技合作项目。合作项目期为1-2年,支持力度为每年7.5万美元,合作内容涵括天文研究和天文技术方法的各个领域。项目首席必须来自中方或智方,且必须是中智合作项目。

详细通知内容请见附件(pdf)。中智各方签署的关于中智联合委员会(JCCC)和中智科研合作项目的协议请见附件(pdf)。

2015年中国-智利科委博士后招聘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and the Comisión Nacional de Investigación Científica y Tecnológica (CONICYT) of Chile are inviting for applications for post-doctoral fellowships in observational, theoretical, and/or computational astrophysics. The official announcement of this opportunity is made at the CONICYT website (www.conicyt.cl) and duplicated at www.cassaca.org. The duration of the Fellowship is for two to three years, with at least part of it spent at a host institution in Chile.

Preferential considerations will be given to those applicants with proposed research activities involving collaborat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Chilean astronomy communities. Potential applicants should check out the two web sites above for more up-to-date information on this opportunity and possible deadline extensions, and are encouraged to contact prospective sponsors accordingly before applying. A catalogue of  research projected proposed can be found at http://www.cassaca.org/?p=631.

Applications must include the CV, a research statement, a support letter from the Host institution in Chile signed by the Department Director and faculty sponsor, a copy or certificate of degree, and two recommendation letters. The applications will be received at http://www.conicyt.cl/astronomia/category/concursos/ and all the documents except recommendation letters should furthermore be sent  by email in PDF format to postdoc.cas@conicyt.cl and echen@das.uchile.cl before the deadline August 31st. Further inquires about this fellowship opportunity can be addressed to Dr. Jiasheng Huang, Chief Scientist of CASSACA (the CAS South America Center for Astronomy) at jhuang@nao.cas.cn.